
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台以来,不断强化印度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如何,又有何新变化?
殖民时期,由于英印政府在北部边境部落地区推行隔离政策,侧重于殖民剥削和掠夺,对该地区基建投入不多。印度独立后,基于北部边境防务的整体考虑,开始建设基础设施。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印度长期实施“坚壁清野”的防御政策,未在边境地区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
1999年,印度政府的“中国问题研究小组”提出所谓“印中边境公路计划”,研究确定了73条需沿中印边界实控线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道路,总长4643公里。然而,受限于喜马拉雅山地形崎岖陡峭、财政投入不足、技术条件欠缺、官僚决策低效等因素,公路修建进程缓慢。不过,该计划成为莫迪政府上台后推动边境基建的主要计划蓝本。
莫迪政府上台后,其防务工作首要重点便是加强北部边境地区的道路和交通配套设施建设。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后,莫迪政府被认为发动了所谓的“边境基础设施战”,强化战略性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战略转变。莫迪政府逐渐从1962年后印度政府在边境地区长期实施的“坚壁清野”防御战略转向大力发展边境基建的威慑战略,在保障军力投递和后勤的同时,试图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边民的政治向心力。其次是加大财政投入。第三是改革官僚决策机制,提高边境基建效率。
2014年至今,莫迪政府主导下的印度边境基建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着重发展中印边界西段和东段地区的基建。二是莫迪政府的边境基建规划是边境公路、航空和铁路呈交叉网状发展,形成陆空立体交通保障体系,避免单一交通方式通行。三是莫迪政府广泛引进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资金、大型工程机械、施工技术与除雪设备。
目前来看,在莫迪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印度边境基建水平已获大幅提升。长期以来,边境基建也是印度国内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焦点议题。印度反对党常常利用国会和媒体舆论,对莫迪政府施压,要求其加快边境基建效率应对所谓“北方威胁”。莫迪政府则经常利用自身的边境基建成就来巩固印度人民党在北部边境地方邦的选票。由于边境基建能够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印北部地方邦也积极配合中央政府政策,在征地、环境审批及具体施工过程中给予政策照顾。此外,印度边境基建对周边邻国和地区也具有溢出效应,有助于印度加强其提出的各类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并向邻国输出基建经验。
因此综合来看,无论是基于军事、内政层面考虑,还是基于“邻里优先”“东进”“萨迦尔”愿景等外交方面的考量,印度恐仍将继续强化边境基建。
注:“萨迦尔”愿景是印度提出的一个愿景,旨在满足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安全与增长需求。这一愿景与印度的《2015年版海上安全战略》相一致,强调了在印度洋地区的领导作用和对该地区的安全承诺。
拉萨市外事办公室根据《世界知识》文章《印度边境基建成效如何》整理。
责任编辑:旦增曲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